每个新生命的到来,都给家庭带来无尽的欢喜。但当怀里的小宝贝突然哭闹不止、精神萎靡时,新手爸妈总会很揪心:这小小的身体里,究竟藏着什么不舒服?有可能宝宝患了“肠套叠”,今天教您一个识别方法,助力宝宝健康成长!
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是婴幼儿期常见的急症,多发于2岁以内的宝宝,尤其是春末夏初或秋冬交替之际等气温变化时更易发生。这是因为小宝宝肠道发育尚未完善,肠道蠕动不太规律。此外,宝宝的饮食变化、病毒或细菌感染、肠道本身的结构异常等因素都可能成为诱因。
这些信号 可能是肠套叠在“报警”
新手爸妈常说:“宝宝哭很正常啊!”但肠套叠引发的哭闹,藏着特别的“密码”。
阵发性哭闹:突然发作的剧烈哭闹,像被针扎了一样,哭到脸红脖子粗,双腿还会向上蜷起(像小青蛙一样),持续几分钟后突然安静,过一会儿又再次爆发,反复循环。
呕吐不止:一开始可能吐奶或食物,后来可能吐出黄绿色的胆汁,这说明肠道可能已经梗阻。
腹部包块:安静时摸宝宝的肚子,可能在右侧或上腹部摸到一个像“腊肠”一样的硬包块(但胖宝宝可能不太容易摸到)。
“果酱样”大便:这是最典型的信号!当肠管被卡住时间较长,肠黏膜受损出血,就会排出带血和黏液的大便,颜色像草莓果酱一样。
如果宝宝出现以上2-3个症状,建议尽快去最近的儿科就诊!
这个“利器” 帮助医生快速确诊
当医生怀疑肠套叠时,超声检查是首选——它没有辐射,不用打针,宝宝醒着也能做,就像用“温柔的探头”给肚子做一次“B 超透视”。
医生在超声图像上能看到2个典型特征:
“套筒征”:就像卷起的袖子,两层肠管套在一起的样子。
“靶环征”:横切面看像切开的洋葱,一圈圈的同心圆,这是肠套叠最明显的标志。
预防很重要:日常做好这些
虽然肠套叠不能100%预防,但做好这些细节能降低风险:
辅食添加“慢慢来”:6个月后加辅食,每次只加一种,量从少到多,让肠道有适应的时间。
勤洗手、常消毒:给宝宝喂饭前、换尿布后,家长一定要洗手;玩具、餐具定期消毒,减少病毒感染风险。
别让宝宝“冻着”或“热着”:季节交替时及时增减衣服,尤其注意肚子别受凉,避免肠道受刺激。
每天观察“便便”:养成记录宝宝排便的习惯,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咨询医务人员。
生病时别乱用药:如果宝宝拉肚子、感冒,别自己喂抗生素或止泻药,遵医嘱治疗,避免肠道功能紊乱。
定期体检“不偷懒”:定期体检,及时排查肠道结构异常,早发现早处理。
愿每个新手爸妈都能读懂宝宝的“身体信号”,愿小宝宝肠通肚畅,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