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一名47岁男子,竟然连续7个月在大便里发现类似“面条”的白色异物,自行治疗却未得到缓解,最后进入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贵医大三附院”)进行专业治疗。经过检查,医生确诊他感染了绦虫,后续通过针对性治疗,男子成功排出了一条长约4米的绦虫。贵医大三附院相关医疗人员也针对此次案例展开专业解读与健康提示。
据这名男子回忆,早在7个月前,他上厕所时就偶然发现大便里混着一些白色的、扁平的小节段,看起来有点像面条。基于初步的健康认知,他怀疑可能是寄生虫感染,遂自行购买中草药服用以尝试缓解症状,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自行治疗后,上述异常异物并未消失。随着异常情况持续,男子最终选择前往贵医大三附院寻求专业诊疗。
患者正在休息。图源:看黔南
接诊医生详细询问了他的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方面,这才知道他有个习惯:每年会吃几次凉拌生猪血以及未完全煮熟的牛肉。结合男子“大便里持续出现异物”的症状,医生初步判断,他的寄生虫感染很可能和吃这种生食有关。为了明确诊断,医院给男子安排了两项检查——大便常规和寄生虫检测,最后结果出来,果然是绦虫感染。
医生正在摆放绦虫。图源:看黔南
关于这次绦虫感染的来龙去脉,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检验科主管技师张伦在采访中给出了专业的解释。他说,绦虫的成虫主要寄生在人的小肠里,人是绦虫的“终宿主”,而牛和猪则是它的“中间宿主”。具体的传播过程是这样的:牛、猪吃草或者喝水时,如果吃进了被绦虫卵或者成虫孕节(绦虫身体上能产生虫卵的节段)污染的饲料或水,虫卵就会在它们的肠道里孵育成幼虫,这种幼虫叫“囊尾蚴”;如果人们吃了没煮熟、带着囊尾蚴的肉,或者像这名患者吃的凉拌生猪血以及未完全煮熟的牛肉,囊尾蚴就会进入人的肠道,一般两三个月,即可发育成绦虫成虫。
尽管部分感染者初期可能无明显不适,但长期感染可能对消化系统造成损害,甚至引发其他并发症。
张医生还补充说,根据公开的医学资料,世界上有记录的最长绦虫能达到25米,这个数据还被写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次患者排出的绦虫虽然只有4米长,但他工作了十多年,之前也只是通过学校教学、科室同事提及检测虫卵或孕节的病例,像这次这样直接碰到排出4米长绦虫成虫的情况,还是第一次。
测量绦虫,至少4米。图片由医院提供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这名男子感染绦虫后,7个月都没觉得不舒服?张医生从医学角度解释,绦虫感染其实有很明显的个体差异,不是所有感染者都会有症状。有些感染者会出现消化系统的问题,比如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少数人还会跟着贫血、体重下降;但也有一部分人,就像这次的患者一样,几乎没什么明显的不舒服,唯一的表现就是大便里会排出绦虫的孕节。
他特别提醒大家,寄生虫感染的早期信号往往很隐蔽,很容易被忽略。如果出现这几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去正规医院检查:
1、大便里发现不明原因的异物,尤其是白色的节段状东西;
2、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或者头晕、乏力;
3、经常觉得肛门瘙痒;
4、没有刻意节食、也没改变运动习惯,体重却莫名下降。
张医生强调,千万别存侥幸心理随便吃药,万一药不对症,或者耽误了诊断,很可能就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间。 张医生提到,驱虫结束后不代表就完全没事了,患者之后还得定期复查大便常规,通过监测大便情况了解有没有再次感染或者虫体残留的可能,确保能早发现、早处理。
检验科团队部分代表到消化内科病房看望患者。图片由医院提供
同时,贵医大三附院的消化内科接诊医生团队也借着这个案例,给大家提了几点健康建议:首先,生食是导致寄生虫感染的重要风险因素,像生鱼片、生猪肉、生牛肉这些未经烹饪处理的食物,都有感染寄生虫的风险,尽量避免食用;其次,如果身体出现异常,一定要第一时间去医院治疗;最后,从饮食源头做好把控,吃东西前彻底煮熟,定期关注身体变化,才能切实降低寄生虫感染的风险,保护自己的健康。
转载日期:2025-9-15
原文链接:https://share.eyesnews.cn/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7037233.html